关闭
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

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

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

张松:老房可修

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

作为当年东京大学的博士,张松对日本在高速发展期的旧房改造,有过切身体会;如今,他的学生在德国,也对德国的旧房改造做了研究。

“现在有的地方大拆迁,太猛,我反对。”张松直言。今年,张松应邀前往南京调研,项目是汉府新村所在的梅园地块的改造。“区里认为是棚户区,要改造。”张松说。

相关拆除工程招标公告显示,南京宁武房屋拆迁有限公司作为招标人的梅园地块拆除工程,含汉府新村、汉府新村东侧、钟岚里地块,拆除建筑物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。要求100天内必须拆完,其中包括拆除建筑物并清理至室外原场坪,同时负责所有可回收材料及建筑垃圾外运。对于承包这样拆除任务的公司来说,显然是一笔油水很足的大买卖,可在张松眼里,这简直就是破坏。

“我实地考察,发现汉府新村的名称,和新村所在的汉府路有关,这里的古迹很破,但是它仍然还在。”张松说,“可是,经过拆迁,经过马路的拓宽,未来,此地古迹将不复存在。并且,我查阅过相关资料,即使是1950年代建造的汉府新村,当时在南京报纸上,也被称作‘花园中的花园’。这样的房子,怎么能说它是棚户区呢?”

在张松眼里,已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的曹杨一村算很幸运,因为它藉此能够被保留下来。

然而,在整体保护性施工后,曹杨一村仍有居民认为改造只做了表面文章。一位居民说:“刷刷墙壁面子好看了,实际问题没解决,我们强烈要求拆迁。” 还有居民表示:“曹杨一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,现在却成了危房,有的三楼向空中发展,违建成四楼,请问承重还行吗?”“春天到了,白蚂蚁又飞出来了,墙体都已掏空,楼上走路楼下在‘打雷’,一楼前后扩建,整个新村外貌面目全非。当年的第一工人新村,现已经沦为棚户区了。”

其实,早在2001年,时任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的章宇慧就曾提出——“将曹杨一村改建为高档别墅区。因为曹杨一村有着一流的绿化覆盖率,交通也是非常便捷,完全可以建造新的高档住宅区,就像当时卢湾区对石库门房屋的改造一样。”然而,后来的情况是,房屋经过修缮后,一定程度上恢复早先的风貌,居民仍住在老房子里,各方认为,这是居民得实惠的善举,然而,却仍有居民反对。

曹杨一村并不是年久失修的老房子,近年还进行过大修。可居民为何盼着动迁呢?一方面,是老房改造只注重外观,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居住层面的改善,另一方面,眼看着附近居民动迁获益颇丰,也让未拆迁居民不免有些眼红。

明珠小区,位处上海市长宁区中山公园地块,建于2000年,至今不过14年历史。前不久,整个小区开始房屋征收,居民称:“30平方米出头的一室户,可以得到350万左右的征收款,相当于每平方米征收款达到11万,足够在普陀区中环附近买一套三房两厅新建商品房。”拆迁后,明珠小区所在位置将新建商业项目。

根据张松的了解,目前黄浦区某些地段,写字楼已经过剩,许多地方的商业项目也已经过剩。“市场需求和供应已经不平衡。”张松说。

对老房子,该怎么改造?是否拆?怎么拆?怎么改?张松认为,一定要经过精心规划。“以上海为例,现在郊区的地都快用完了,只能打工业园区的主意,让它们转型。这本身很好,但也要注意,比如毒地去毒处理之类。”张松说,“至于棚户区的二次改造、旧城改造,目前来看有一种趋势——但凡是大城市市中心的低层、多层建筑,全部都可以算作棚户区,全部都要拆掉,然后塞进高层、超高层建筑。”张松曾经调查过一个项目,整体拆迁的话,必须要造四栋超过百米的住宅,开发商才能有得赚。拆迁成本非常高。

营造合理的人居空间

“我没见过什么修不好的老房子,倒是见多了许多地方没有造好新城,又破坏了老房子。”张松表示,“关键是土地财政的驱动力太强大了。”

1980年代以前,“在指标不足、资金不足、材料不足的严苛条件下,中国的建筑方针是适用、经济。1980年,国务院正式放行商品房后,城镇住宅迅速增长。据原建设部统计,1979年至1990年,全国城镇住宅建设累计投资是此前30年的6倍多,新建住宅面积是此前30年的近3倍”。

回顾这一时期,许多住宅建设标准低,很多项目甚至没有遵守建筑标准。特别是在审批、工程监理、验收、质量控制整个系统都不健全的情况下,造成房屋质量问题。

张松认为,那一时期房屋设计不规范、建造不到位的情况是有可能的,但也不能说1980年代的房屋建造就没有规范。

“在北方,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,许多老楼都做了加固。从技术角度分析,没有什么房子是不能修好的,都有办法解决。老房子怎么处理,从政策、资金角度着眼,才能看到问题所在。”张松说。

以奉化倒塌的居敬小区为例,1994年按照使用50年的标准建造,但在居民报告房屋有险情的情况下,在评估为C级危房的情况下,有关部门并未果断采取措施,而是懒政拖沓,其实质就在于维修这样的房子无利可图。虽然居敬小区位于奉化市中心、市政府北侧不远处,但其地块目前还未显出更大的商业价值,如果动拆迁的话,政府核算下来不划算,而进行大修的话,由于是商品房,必须动用维修基金,而居敬社区所在街道、物业管理部门都纷纷叹苦经——没有这笔钱。在房子倒掉的第二天,邻近的33、35幢居民就曾反映说: “街道和社区让居民摊一部分钱,他们不干。价格没谈拢。” 

早在2009年,上海一位房企管理人员曾透露:“在1998年房改全面启动以后,原本公有住房10年一大修的体系,遭到了破坏。未来,随着房改后第一代商品房使用纷纷超过15年,诸如电梯老化、房屋老化的问题都会产生,而由于维修基金大多收不齐,商品房维修问题将凸显出来!这是法律问题,也是社会问题,其核心是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住房安全问题!”眼见着“楼倒倒”事件一出再出,这一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方案。到底是向业主强行征收物业维修基金,还是由政府出面再次买单,大事化小小事化了?莫衷一是。

在张松眼里,未来更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是——房子太多怎么办?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诚然有数亿农民大踏步地成为城市居民。可随着未来房产税、遗产税之类的合理推进,从需求的角度来说,一家人家市区有一套房,郊区有一套别墅,或者再保有一套住房也就足够了。而随着未来人口规模的减少,房屋必定会多出来。张松的学生在德国做过一个考察。德国一些地方做的老房改造项目,正好与中国相反。“他们是拆了高层,建多层,或者建绿地!”张松说,“由于人口减少,不需要这么多高层建筑。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有效使用,营造合理的人居环境,就必须这么做了。”

本站申明:网友阅读本站内容,视为认同本站协议,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
标签:

发表评论

最新评论